• service@hjmanage.com
  • 业务咨询热线:024-23985377/何女士:13898813456 张女士:13390117877 田女士:13840403216
首页 > 解决方案 > 趋势和前沿

沈大国家自创区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打造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

发布时间:2017-05-31 14:06:30 | 浏览次数:10296

近日,沈阳市出台《沈阳市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赋予自创区27项市级行政审批职能,主要包括商业特许经营备案权限、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申报推荐和监督管理权限、《食品经营许可证》审批权限等。 到2019年,沈大自创区建设将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装备制造业总收入比重达到38%;形成10至15个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增众创空间、孵化器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达到4000家以上。
建人工智能“创新特区”
方案提出,以大三好街建设45平方千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特区”,设立沈阳人工智能特区研究院、特区金融控股公司和特区开发公司“三位一体”的运营机构,重点规划建设“人工智能未来城”和“国际创新聚集区”,构建集生产、生活、教育、文化、体验生态于一体的创新产城融合体。
建设中德高端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汽车制造、工业服务等四大主导产业; 鼓励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新型功能材料、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大三好街45平方千米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发展区域,实施品牌战略,统筹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服务业、科技金融服务业、现代商务服务业、创新创业服务业、现代商贸会展业等产业,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以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为重点,全面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在自创区内筛选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各100家建立培育库,实施分阶段培育。
打造“创新人才特区”
方案指出,引进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打造“创新人才特区”。鼓励科技人才利用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
引进智能制造、IC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急需的创新人才。
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大力引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在自创区创业就业。鼓励企业内部人员二次创业,支持企业建立创业股权奖励机制,激励优秀员工、创业项目及孵化企业。鼓励草根创业,打造面向人人的创客空间,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活动。
鼓励在沈高校和企业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建立教育机构或合作办学,加快培养国际化的创新人才。鼓励在沈高校与企业开展智能机器人、工业设计、中德知识产权学院等合作办学。拓展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允许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双向兼职,鼓励科技人才利用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构建“1+1+X”职业教育体系,在中德园内建立1所全新体制的中德应用技术学院、1所公共跨企业实训中心和若干个企业实训基地。
建三好街特色创业街区
方案还指出,建设三好众创空间、东北大学双创示范园,推动电子卖场等老旧楼宇整体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三好街在搭建研发孵化平台、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创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等方面的支撑能力。
培育科技金融、科技服务、创意文化、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打造自创区创新创业策源地。
支持自创区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设具有投资、人才、技术平台等增值服务,基于“互联网+”、实现全要素资源共享、持续提供后孵化支撑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
建设东北大学“盛京双创走廊”。依托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建设三好街“双创园区”;依托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建设“产业创新园区”,以承接三好街“双创园区”创新成果产业化。
自创区实行“无费区”管理
沈阳市出台11项优惠政策。自创区实行“无费区”管理,除资源类、补偿类收费外,免征涉企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赋予自创区27项市级行政审批职能,主要包括商业特许经营备案权限、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申报推荐和监督管理权限、《食品经营许可证》审批权限等。赋予自创区相应的省级行政、经济等审批管理权限。对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在沈设立研发机构的,根据其掌握核心技术(专利)及创新绩效,给予研发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等。
中国产业园区未来展望
产业园区的本质是优质资源集聚。园区汇集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产业入驻,优势产业像引擎一样带动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园区周边业态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带动行业发展,多方共生,互补共赢。
视微知著,集约发展是正道
自从第一次房地产调控之后,产业园的发展就没有停步,近几年更是突飞猛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但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同质化严重、结构不平衡等问题。部分企业一时兴起,盲目建园,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恰当的经营管理理念,导致出现“千园一面”的粗放式发展形态,效益低下,起不到该有的作用,甚至走入经营困境。
产业园区的建设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应该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找准自身优势,凸显差异价值。最近开园的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以千年古城洛阳为底色,构建旅游文化名区;万达集团将在成都建设的医疗产业园,则跟成都安逸慵懒的城市文化风格不无关系,在成都这样一个讲究“慢生活”的城市,医疗保健和健康养老产业无疑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
在入驻企业的选择上,园区经营者需严守自身定位,不为短期利益所蒙蔽,用心构建内部业态体系,形成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盲目的引进只会导致业态结构杂乱,园区经营没有侧重点,长期发展受限。
握发吐哺,人才战略正当时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完备的人才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吸引优质企业入驻,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和周边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与高校达成人才培养协议,既能为园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又能有效解决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此前重庆大学、意大利圣安娜大学与重庆市璧山区共建中意创新产业园,开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除了人才培养协议,园区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吸纳人才,甚至是自主培养人才。不久前开园的菜鸟电商产业园就采用校园文化服务体系,打造菜鸟商学院,开设英语、管理、会计等课程,邀请相关的教授、专家授课,让商家得到利润增长与个人成长双重收获。 人才的竞争永远存在,对人的关怀永不过时。
相时而动,现代农业园风头劲 三月底,农业部和财政部响应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以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时候,农业都是立国之本。我国是农业大国,中央连续14年以1号文件聚焦“三农”工作,足见国家对农业工作的重视,而“产业园”模式作为当下经济发展的有效触手,当担此大任。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因此,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成为产业园区建设的下一个风口。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要求高标准、少而精、宁缺毋滥,能乘风起舞的,必然是那些储备精良、实力优厚、一心一意为社会谋福利的新型园区建设者。 居敬行简,吹尽狂沙始到金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的产业园在高速增长之后,即将步入科学发展的阶段。从粗放到集约,从规模到质量,从自主摸索到政府引导,从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时下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式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沧海洪流,大浪淘沙,那些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智慧智能、关注企业核心需求的园区,终将获得持续生命力。